科技昌明的 21 世纪,卫星遥感可监测云层变幻,大数据能精准预测降雨趋势,防洪堤坝高耸入云,排水管网纵横交错。然而,夏季暴雨一来,城市内涝成 "泽国",乡村农田被淹没方舟配资,灾害的阴影反而比千年前的古代更为浓重。这究竟为何?答案直指人心之变。
一、古今防灾:敬畏自然与征服自然的分野古代科技虽不发达,但先民对自然充满敬畏,秉持 "天人合一" 的理念,在与自然的相处中懂得顺应与节制。战国时期,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巧妙利用地形和水流规律,"深淘滩,低作堰",使成都平原成为 "天府之国",历经千年仍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古人明白,自然有其自身的规律和力量,人类的活动必须与之相协调,才能减少灾害的发生。
而现代社会,科技的进步让人类产生了征服自然的狂妄。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和城市发展,我们肆意改造自然。大量的湿地被填埋,变成了高楼大厦和工业用地;河道被裁弯取直,以提高行洪速度,却破坏了河流的自然生态;山区过度开垦,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我们以为凭借科技可以掌控自然,却忽视了自然的报复。当暴雨来袭,失去了湿地调蓄、植被涵养的大地,洪水如脱缰野马,肆意奔腾,造成了比古代更严重的灾害。
展开剩余74%二、城市建设:功利短视下的隐患累积现代城市的建设充满了功利性和短视性。为了追求土地的最大化利用,城市规划中大量采用硬化路面,停车场、广场、道路等都被钢筋水泥覆盖方舟配资,雨水无法下渗,只能通过排水管网排出。然而,许多城市的排水系统建设滞后,标准低下,无法应对暴雨的冲击。一些城市为了美观和经济效益,填埋了原有的河涌、水塘,破坏了城市的自然排水系统,导致内涝频发。
反观古代城市,虽然没有现代的科技,但在建设中注重与自然的融合。宋代的赣州,修建了著名的 "福寿沟",利用地势高低和自然水系,实现了雨水的自然排放和调蓄,至今仍在发挥作用。古代城市的建设者们考虑的是城市的长远发展和居民的生活安全,而不是眼前的经济利益。这种对城市、对居民负责的心态,在现代社会逐渐被功利之心所取代。
三、生态破坏:贪婪欲望下的自然反噬人类对自然的贪婪索取是导致灾害加重的重要原因。为了获取更多的木材、矿产等资源,我们过度砍伐森林,破坏草原,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森林是 "地球之肺",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的重要作用。据统计,一棵成年的大树每年可以吸收大量的雨水,减少洪水的发生。然而,由于过度砍伐,全球的森林面积不断减少,水土流失日益严重,洪水、泥石流等灾害频繁发生。
在古代,人们虽然也利用自然资源,但懂得适度开发。许多地方的先民会制定一些保护自然的乡规民约,禁止在特定的区域砍伐树木、开垦土地,以维护生态平衡。而现代社会,在利益的驱动下,我们对自然的破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最终引发了自然的反噬。夏季暴雨增多、洪涝灾害加重方舟配资,正是自然对人类贪婪行为的警示。
四、灾害应对:责任缺失下的效率低下科技的发达为灾害应对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卫星遥感、气象预报、应急救援设备等都让我们在灾害面前有了更多的手段。然而,在实际的灾害应对中,却存在着责任缺失、效率低下的问题。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在灾害预警和防范方面投入不足,对潜在的灾害风险视而不见。当灾害发生时,又缺乏有效的应急机制和协调能力,导致灾害损失扩大。
古代虽然没有现代的科技,但在灾害应对中,政府和社会都有着强烈的责任意识。每当灾害发生,官府会迅速组织救灾,开仓放粮、赈济灾民,民间也会自发地进行互助。这种责任意识和互助精神,在现代社会逐渐淡薄。我们过于依赖科技,却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责任担当。
五、改变人心:重拾敬畏与责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面对日益严重的夏季暴雨洪涝灾害,我们必须深刻反思自己的行为。科技本身并无过错,它是人类进步的工具,关键在于我们如何运用科技。如果我们怀着敬畏自然、尊重自然的心,运用科技来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那么科技将成为我们应对灾害的有力武器。反之,如果我们被贪婪、功利之心驱使,利用科技来征服自然、破坏自然,那么科技只会加剧灾害的发生。
我们需要重拾对自然的敬畏之心,认识到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不是自然的主宰。在城市建设中,要注重生态保护,恢复湿地、河流等自然生态系统,提高城市的防洪能力;在资源开发中,要坚持适度原则,保护森林、草原等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在灾害应对中,要强化责任意识,建立健全应急机制,提高灾害应对的效率和水平。
夏季暴雨增多、洪涝灾害加重,是自然给我们敲响的警钟。它提醒我们,科技的发展不能以牺牲自然为代价,人心的变化才是导致灾害加重的根本原因。只有改变我们的心态,重拾敬畏与责任,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让科技真正造福人类。
发布于:上海市嘉多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